列表分类
下级分类
- 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已经自读《(呐喊)自序》,并做了一些批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篇文章。先看第一段,请找出能够作为整篇文章线索的几个关键词。生:梦、寂寞、呐喊。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还有哪个关键词?生:希望。(教师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师:今天我们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解读这部分内容。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好,那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神、呐喊之组吧。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第一,文采,也就是哪个词句或语段特别精彩;第二,主旨,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第三,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葡萄月令》是一篇现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散文应该教什么。我们暂不谈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选文,这个问题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唐宋散文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以载道”。尽管古代散文有着时代与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则打破了这个传统。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唤醒了散文家的个体意识,表达自我成为散文的总体诉求,随之形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表达形式。因此,现代散文的教学要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生: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师:好,谁再来展示?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生: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 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教学《雷雨》,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反复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细心体会,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对该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阅读有关《孑1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上午教学《孔雀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状告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不也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论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姻法》。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一方;(2)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他们屈从,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剧色彩。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鸯鸟,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热门问题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取向是()
某教师在进行“守护生命”教学时,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火灾、水灾等灾害,感受自护、自救的重要性。这里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某教师在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网络交往的正确观念和行为习惯,设计了“微信红包抢不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这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特点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