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 6题20分,第1 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案例:阅读《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7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来逐一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生:我们第1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乌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教师板书文章结构)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生讨论)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问题:
正确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