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研组长:马上要给高二年级上写作课,我上周安排大家抽查样例,深入分析本班的写作现状,归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说一说。师1:我们班整体还行,偏题现象不明显,但题目不够新颖,千篇一律。我反复提醒学生要提炼一些靓丽的题目,从题目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效果不够明显。师2:我们班偏题的现象还存在,不过语言问题更突出,抒情模式化,表达方式单一。我也用过一些典型素材来训练,可能还需要加强。师3:我们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内容方面,感觉缺乏时代特色和深度感悟。我觉得挺奇怪,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按理说应该有新素材和新体验。师4:我们班内容方面还好,但是学生喜欢堆砌素材,逻辑有点混乱,没有连贯性。我得想办法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B、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C、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D、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学分中采取“1﹢2”的选课策略,“1”指的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提出培养数学基本能力,对于用几何方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的数学基本能力有()。

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对上述研究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高中学校组织教研组围绕“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引领功能”展开课题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分享。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