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研组长:马上要给高二年级上写作课,我上周安排大家抽查样例,深入分析本班的写作现状,归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说一说。师1:我们班整体还行,偏题现象不明显,但题目不够新颖,千篇一律。我反复提醒学生要提炼一些靓丽的题目,从题目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效果不够明显。师2:我们班偏题的现象还存在,不过语言问题更突出,抒情模式化,表达方式单一。我也用过一些典型素材来训练,可能还需要加强。师3:我们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内容方面,感觉缺乏时代特色和深度感悟。我觉得挺奇怪,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按理说应该有新素材和新体验。师4:我们班内容方面还好,但是学生喜欢堆砌素材,逻辑有点混乱,没有连贯性。我得想办法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B、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C、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D、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阅读某课组的个案访谈记录,按照要求答题。设计《项链》教学方案之前,我阅读了研究莫泊桑作品的文献和一些描写女性形象的名作,比如《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我改变了之前单篇教学的想法,脑海中浮现的课型更接近群文教学,我就想如何能把相关的作品都串联到教学内容中,后来我就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一篇关于()的小说”。我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然后用恰当的词来填空。学生填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女性成长、小人物生存、生活代价、人性坚强、人生戏剧性、命运多变、人与人之间沟通、虚荣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我上课时开展教学活动的支架,依靠这些支架我融入了读过的相关作品和资料,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鉴赏评价,从多重视角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提出的是()。

如图是四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