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B.写作策略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阅读《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学习目标:(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活动设计:(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山坡上的丛林因山崩全部毁坏,一段时间后,经历草本、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发育出一片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在选修课程中倡导专题阅读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单篇教学在理解文本脉络结构,揭示文本解读思路,训练核心读写技巧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甚至说,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但是,高中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单篇教学,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中得到的共识。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关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当然,专题阅读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评价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等。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合唱中女高音的自然声区是()

某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红壤广布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600米的甲、乙、丙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见下表。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米)甲500418乙2505丙600397,乙地的地形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