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人类寻求安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始终只是一种实现路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依靠法律来有效调整,也并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轻视立法固然不可取,但把眼界过于集中在立法的书面活动上,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也未必是一种追求法治的理性态度。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批判的是什么观点或态度?

A . 重立法而轻执法|B . 重法治而轻道德|C . 社会问题应当通过立法解决|D . 完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前提|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通常情况下,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在文章的措辞上极其小心,但在基于激发读者好奇心与报刊发行量的压力下,“体面”的报刊与“垃圾”报刊之间的品味差异似乎在缩小。加之,人们的注意力持久度似乎也很短暂,这使得上述困境加剧。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从上述文字中推出的是()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或以债权人身份向国内外居民、企业、团体和外国政府取得或提供的信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国家信用的是(  )。

中国古代,士的人格风骨最令人敬仰,也最让后人________,士在这方面的表现,是________的史书中最________的部分,也是人们看历史小说时最受感动的故事,虽然士眼中的人格,远没有人类现代文明中关于人的“健全的、完整的”意义,但其精神操守的价值却是永恒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而另一位翻译家林纾则致力于对西方小说的翻译,他认为西方小说最______之处是贯穿其中的对于世俗生活的持续关注与叙述能力,他以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承认在中文里无法找到于此对应的技巧。当然,林纾同时也很注重西方小说中激发社会改革的能量,这一点与梁启超达成共识,他们都认为尽管小说在传统文类里的地位很低,但它却能_______下了最多的要素,吸引最多的读者。另一位同为文选派的刘师培则拔高了“文”,并坚决把它和“笔”区分开来,但刘也注意到了时代要求文学运用公众语言,因此,一方面他提出应该使用方言使书籍报刊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另一方面他又坚决的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学问,一是公众语言,用以启蒙民众,二则古代语言,用以保留国学,这背后的焦虑和吴汝伦是相通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的最连贯的一项是( )。 (1)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2)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3)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4)1616年,教皇宣布《天体运行》列入禁书(5)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了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