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乎事情发展顺序的:()(1)培训员工(2)试产(3)调试机器(4)购买新机器(5)正式生产

A.4—3—1—2—5B.4—5—2—1—3C.3—4—5—2—1D.5—3—4—2—1。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真理应该永远高居于小集体的利益之上,这应该是每个知识分子心头所树立的一把标尺。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尊严,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就。反之,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权力和个人的利益牵扯,如果不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那么他的研究就会走入歧途、就会迷惑大众,他所说出的话语和研究的所谓结果就会成为可耻的谣言和后世的笑柄。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传递的信息是(  )。

少数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最后还能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成长为虚怀若谷、知识渊博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公务员要由衷地树立起信念、道德和法纪三条防线,其中()是最底线的道德,也是最后一条防线。

刑事诉讼中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交付执行机关,以实施其确定内容,以及处理诉讼中的诉讼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以上定义,以下符合刑事诉讼中执行的是()。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针对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官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