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同样,公共救助部门对待流浪者的态度.也是衡量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的标尺。十年之前,公民孙志刚在收容站内遭暴打离世;十年之后.扮演流浪汉的记者又在救助站中遭遇围殴。收容变成救助,强制改为自愿,名称早已改动.历史却在重演。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必然?是个案,还是救助机构早已不以为然的习惯?太多疑问击打在“救助”这曾给人希望的制度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A . 远离“恐怖救助”,需要制度反思|B . 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C . 公共救助状况折射制度文明与行政伦理|D . 制度的改革不能仅仅是更换名称|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使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从较低水平提高到10%左右.这也是不同受教育水平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高学历劳动者不再稀缺,教育收益逐渐稳定,高低学历的劳动者工资比不再上升,近年来出现工资趋同的现象,不同学历收入差距在缩小。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在和平年代,奥林匹克成为了最能让人热血沸腾的一种图腾。只要全力拼搏取得了胜利,为“国家利益”而战,运动员便会得到举国上下的赞美与肯定,成为国家的英雄。发扬“奥运精神”甚至成为了激励人们去勤奋工作的思想动力。 由此可以推出(  )。

读书是上帝恩赐给读书人的一种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体味远不是宝马豪宅所能比的。尤其是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卷书、一杯清茶抑或一杯浓咖啡相伴,临窗而坐,沉浸于听雨、读书的梦境中,阅读经典,阅读自己,也阅读自然,悠哉游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最符合这段文字中心思想的是( )。

三根长度分别为36米,54米,72米的铁丝,要把它们截成相同的小段,不许剩余,每段最长可以是()米。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连续企图通过所谓的“中国人权决议案”, 但每次都遭到惨败,西方国家一再提人权问题,最不可能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