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10年7月28日,广东省江门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数十名工人讨要公司拖欠的工资,不料老板纠集20多名打手,对“讨薪积极工人”一一扇耳光后,才将工资发给工人。
B:有些地方对群众的诉求,要么保持畏惧,采取回避推诿的“鸵鸟政策”,要么简单粗暴地把群众的诉求当成“不稳定因素”,甚至动用警力压制打击,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
C:那次在沈阳,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当年和我同在一个村插队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D:对大学生提出的“零工资”就业,用人单位应三思。发生劳动纠纷时,用人单位会因为违规被查处,若再发生劳动伤害,用人单位可就“吃不了,兜着走”。
正确答案是:
同类题型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台湾《中国时报》主笔室13日发表短评文章,分析相关局势,直指台湾若失去美国的战略支持,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将成为无本之木。②有些老师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课程很受学生欢迎。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得到井喷式的发展,但读者要想在擢发难数的作品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口味的,就不那么容易了。④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⑤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⑥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做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有2亿多。但是,一线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劳动力市场上技工紧缺。???????? 。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为80%左右,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有上千亿元。正因如此,新型学徒制的试点推出,被寄予了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提高制造业技能水平的厚望。

下面文段中列出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红楼梦》从问世起就一直谜团不断。它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它为什么会有众多的版本高鹗所续写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还是锦上添花这些话题引发了世人旷日持久的争论,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惊异地发现,尽管我们破解了许多红学难题,但困惑与疑问依然纷至沓来,我们对它依然讳莫如深。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正确的一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