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人类世界及其构成。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即指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类世界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两层基本关系,离开自然界无所谓人类社会,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活动,生成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人类世界的。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本身不具有客观性;C、D两项都只指出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搬迁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先天生理素质的差别,而“鸿沟是分工掘成”中,鸿沟是指人的才能的差别,“分工”指的是后天的实践,马克思在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差异,但决定其成就的决定性因素都是后天的“分工”——即实践。据此分析,选项B正确。

 

人的“才能”是先天认识与后天实践相结合的结果,A项认为它与先天因素没有关联,C项又认为完全取决于先天,这都是错误的观点;同时,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与才能无关,D项也是不正确的。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

 

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是先进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B项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D项既涉及生产力问题,又涉及生产关系问题,都与题意不符。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混淆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与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B、D两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都不具有枢纽地位,都不符合题意。

 

5.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价格标准。

 

为了用货币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并且为了便于计算,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货币能准确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我国人民币的价格标准,基本单位为“元”,它的等分就是1元分为10角,1角分为l0分。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是价值尺度,C项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状态,D项是货币价值,均不符合题意。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它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特别在萧条的中后期,这种现象在全社会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这可以扩大就业,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又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逐渐积累,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准备条件。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D混淆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都与题意不符。

 

7.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逻辑关系。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一再强调,“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我们已经明白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即“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一个总概念,它涵盖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等方面。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只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而不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全部,都是片面的。

 

8.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

 

A.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B.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D.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形成。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文中强调“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些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据此分析,选项B才是正确答案。

 

选项A是出自《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C项是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D项是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的思想。

 

9.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政策。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从一系列由高级到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低级形式包括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方式;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它又分为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公私合营企业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方针,在利润上实行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各占1/4的“四马分肥”政策。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B、C都只是公私合营企业多体现的方针,而非利润分配政策。

 

1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简言之,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是毛泽东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B项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D项是完成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一中心任务的根本保证。这三项都是为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的体现和要求。

 

11.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扩张实现经济增长,其特征是数量增长,外延扩大,一味追求高速度。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其特征是质量提高,内涵扩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据此分析,选项C为正确答案。

 

虽然选项A、B、D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内容,但都不完整。

 

12.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C、D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促进两岸交往、了解和交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都不符合题意。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可见,C、D两项均不正确,选项A为正确答案。

 

选项B指的是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经济增产方式,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是我国的国体,C项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D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均与题意不符。

 

15.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1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界六中全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与题意不符。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已知其因而更进于行”表述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包含了知行结合、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选项A、C、D正确。

 

选项B是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E项属于《古文尚书》中“行重知轻”的观点。

 

1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答案】DE

 

【分析】本题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画饼不能充饥”中的“画饼”是意识性的东西,是人脑对物质性东西的反映,之所以不能“充饥”是因为意识性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性的东西,不能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因此选项D、E正确。

 

选项A、C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错误表述。B项的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他又说:“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的这段话,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可见,选项A、B、C、D、E均正确。

 

19.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BCDE

 

【分析】本题考点: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后者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使我们看到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见的特点,从再生产过程看,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可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二者的统一。因此选项B、C、D、E正确。

 

选项A是研究资本周转和循环所要解决的问题,与题意不符。

 

20.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意义及其发展。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来源角度分析,它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就其科学内涵来说,是研究价值创造而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就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但只有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才能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真正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选项A、B、D、E是正确答案。

 

由于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而非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因此选项C错误。剩余价值理论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2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B.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E.生产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对商品价值及资本获取利润的影响。

 

平均利润率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许多部门获得的利润就和这些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了。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利润会大于本部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而一些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获得的利润则会小于本部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获得的利润才同本部门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相等,可见,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可见B项错误,选项A、C、D正确。

 

由于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价值的变动仍然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因此E项也错误。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

 

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E.党的建设问题

 

【答案】BCE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因此选项B、C、E正确。

 

选项A的革命转变理论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确立的,D项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

 

23.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

 

A.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以国家统购统销为主体,以个体经销代销为补充

 

E.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答案】BCE

 

【分析】本题考点: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计划为主体,以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因此选项B、C、E正确。

 

选项A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D项的表述不够全面,都不正确。

 

2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重要表现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及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文明搞好了,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制度保证不屑精神文明的范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的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因此选项A、B、C、D正确。

 

E项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来完成,不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2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答案】ACDE

 

【分析】本题考点: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选项A、C、D、E正确,

 

B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体制选择,但不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

 

26.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

 

E.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DE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因此选项C、D、E正确。

 

A、B两项属于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与题意不符。

 

27.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包括

 

A.加强农业基础

 

B.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E.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场经济全面发展;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因此选项A、B、C、D、E均正确。

 

28.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

 

A.恐怖主义

 

B.单边主义

 

C.分裂主义

 

D.地区霸权主义

 

E.极端主义

 

【答案】ACE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为“上海五国”,是中国与原苏联中与中国有边境接壤的邻国为解决边境问题而成立的组织。2001年新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为新成员,改名为“上海合作组织”,其议题不断扩大,成为第一个正式明确提出反对恐怖主义,且写入公约的国际组织。可见选项A、C、E正确。

 

选项B是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与D都不属于“公约”规定的打击目标。

 

29.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

 

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与严格的纪律

 

【答案】ACD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上的讲话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选项A、C、D正确。

 

B、E两项的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30.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

 

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E.循序渐进的原则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2001年度国际、国内重大时事。

 

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发展史上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会议,会议达成了《领导人宣言》及相关的《上海共识》等文件。本题涉及《领导人宣言》既APEC方式的原则、特征等内容。选项A、B、C、D、E均正确。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31.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1分)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2分)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2分)

 

【分析】本题考点: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这一观点。认识主体在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造成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又由于认识结果的差异,归根结底仍然根源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但不是由主体所决定。

 

回答本题分三个层次:首先阐明认识的本质,然后针对题意说明产生认识差异的原因,最后说明为什么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答案】

 

(1)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2分)

 

(2)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3分)

 

【分析】本题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判断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

 

解答本题必须紧密联系江泽民的“七一”讲话关于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由党的理论和纲领来决定的,而非其成员来源;其次回答党员的非无产阶级成分虽不决定党的性质,但也确实给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最后回答因为党的理论和纲领的先进性,同时坚持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思想建设才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根本之举。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答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1分)

 

(2)但是法律无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3分)

 

(3)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也要受道德规范。(1分)

 

【分析】本题考点: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这一认识。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要受法律的约束与保障,同时指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次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需要道德,最后要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4.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1分)

 

(2)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分)

 

(3)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5分)

 

(4)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2分)

 

【分析】本题考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解答本题时建议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毛泽东逝世后,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已成为我党的事关全局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对待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曾反对过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两个凡是论”,一是“根本否定论”,同时简述它们的危害;其次,说明邓小平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的两个基本点;最后,阐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3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分)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5分)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3分)

 

【分析】本题考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差额有所扩大是客观事实,进而分析其双重社会效应;其次,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概述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经济根据;最后,联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即共同富裕,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4分)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分)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3分)

 

【分析】本题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双反相互转化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意义。

 

第一问,材料1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污染、浪费,其表面原因是工业污染排放量大,农业传统的漫灌方式落后,材料2说明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表面原因是滥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开采地下水。上升到哲学高度,导致水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层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以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

 

第二问,材料3指明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方法,即海水淡化工程。这一现象体现了矛盾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因此海水淡化既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创造精神。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制约我国海水淡化的根本点在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第三问,材料4说明人的主观目的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材料中的农民遵循自然规律,以节水为出发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既高效又节水的种植业品种,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7.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摘自《在动荡中发展》

 

材料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

 

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3分)

 

②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3分)

 

③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4分)

 

【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分)

 

(2)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美国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3分)

 

(3)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既促进本国经济的成长,又让合作方获得利益,取得互利和双赢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第一问,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对题干中的问题进行论述。材料1说明了三个问题:①扩大市场、促进资本无限增殖是生产、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②国际分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③交通运输、通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二问,《全球化与中国》和《世界经济》这两段表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各国都能从中获益。而《世界经济与政治》、《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和《世界经济》这三段,则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世界经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其中美国收益最大,是最大的赢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饱受贫穷之苦。

 

第三问,材料1告诉我们,首先要承认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事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以之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材料2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材料3告诉我们,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步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家经济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真正实现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