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政治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思想政治《为政务公开喝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今年4月初,在广州工作的李某不慎将港澳通行证丢失,本想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郑州进行补办,但是他朋友告诉他从4月1日起,可以异地办理港澳通行证,李某就登录广州某公安局出入境办事大厅的网站,果然看到了最新的政策,包括港澳通行证补办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等,李某随后很快就补办了一张新的港澳通行证,省了很多钱和时间。提问:通过这则案例,你认为政府政务公开有什么意义?

学生可能回答:为人民提供便利,可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等。

教师总结: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今天就一起来为政务公开喝彩,并板书课题《为政务公开喝彩》。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政务公开的内容

活动一:观察生活

多媒体出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并结合以下案例进行分析:政工公开的内容包括什么?

案例一:某市打算新建一条地铁,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信息,并向民众征集意见,包括地铁停靠站等内容;

案例二:某县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开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供求信息,做好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专项活动;

案例三:某区政府利用“互联网+”,在政府网站上公开多项工作的办事流程,进行一站式公开,加大各类证明事项清理减并力度,对确需保留的证明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政务公开包括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

2.政务公开的意义

活动二: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两位贫困老人的谈话:

“以前,国家也重点关注扶贫工作,但是国家的扶贫专项资金有多少,扶贫的标准是什么,扶贫对象是谁,我们一概不知,所以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就中饱私囊,贪污腐败。现在好了,脱贫攻坚强调的是精准扶贫,政府明确地公开了扶贫的专项资金等信息,也不没有人敢假公济私了。”

“是啊,记得以前,想了解社保、就业等工作,得跑到乡政府去咨询,现在好了,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各项工作内容,包括政府的预算、决算,医保报销政策等,真是方便极了!”

结合课前调查访问,4人一组,用5分钟时间讨论: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有哪些积极意义?

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课前调查本地政务公开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当地政府政务公开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并阐述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明确:政府全面推进政府公开,但是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信息,包括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内部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不予公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政府政务公开有利于打造“阳光政府”,公民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我们要树立权利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监督!

课后作业:通过微博、政府公众号等方式,为我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公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参考答案】

①信访举报制度,通过写信、打电话、上访等方式,提出批评、建议,进行监督;

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民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③舆论监督制度,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公开发表意见;

④通过新形式,包括监督评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进行监督。

2.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么突出?

【参考答案】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政务公开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的案例,以及国务院下发的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学生能够知道政府政务公开的内容,另外通过调查和访问,前后对比,小组讨论分析:政务公开有什么积极意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交流,老师进行点拨,得出结论。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分别展示:购买奥运纪念品、写信反映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免费参观博物馆等图片,请学生感受这些分别属于我们生活的哪些领域,并思考这些领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进而导入新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教师针对导入时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讲解:购买奥运纪念品这种经济活动和奥运会这一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一国能够承办奥运会又和自身的综合国力、国际政治影响力不无关系,但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活动一:在此基础上,请同桌之间任选导入中的其余两个案例或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情形。在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注意结合高一所学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内容。

随后请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师生最后总结得出:在社会生活的这三个领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文化反作用

活动二: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和制度对当时欧洲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对于五四运动以及后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案例中表现出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哪些不同影响?这些不同影响又可以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先进、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人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后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通过评析认识到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但并非简单的是前二者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1.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并形成书面结论,下节课分享;

2.预习下节课,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举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顺利申办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典型体现。我国能成功举办08年奥运会,并且能顺利申办冬奥会,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政治影响力迅速提高,所以才能顺利申办此类文化活动和赛事。而此类文化赛事的成功举办或者申办又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2.请你谈一谈本课的三维目标。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知识、学生特点,我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理解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作用及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反作用。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分析概括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明确文化对经济政治的重大作用,并重视文化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教师以为学生们播放动画片《纸上谈兵》和《自作聪明的驴》为契机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上述两个小故事都阐述了什么道理,它们其中有共性的地方吗。收集学生们的答案,予以总结,并导入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哲学依据。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学生回忆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师引导二者关系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A.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举例说明:马谡失街亭、宋江三打祝家庄。

(4)结论: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以课件上关系图为例,详加讲解。

2.实事求是

过渡:再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德育渗透点)为导入口,辅以歌曲《东方红》和《春天的故事》,导引出“实事求是”。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在周围生活中见过哪些花草树木,教师巡视,并给每个小组给予点拨,之后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

(1)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

必须从“事实的总和”出发,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而不能从部分事实出发,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去,否则就要犯错误。以“盲人摸象”为例,详加讲解。

(2)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刻舟求剑”为例,详加讲解。

结论: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二者关系

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讲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以“行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时代栋梁》详加讲解。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以“和谐社会组图”为例,辅以歌曲《走向复兴》详加讲解。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以“青藏高原铁路组图”为例,辅以歌曲《天路》详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

作业:

“按图索骥”、“郑人买履”和“南辕北辙”,各阐述了什么道理,进行说明?

答案要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我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此概念是理解本节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前提,也是理解本书其它观点的基础,为今后其它哲学常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是本节的基础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其作为方法论直接决定学生们今后是否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生道路。

【难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是理解本科基本观点的基础,为今后其它哲学常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意义与作用。是理解本节的基础观点,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

2.你觉得本节课你的教学亮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由于哲学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引用了很多小故事和小案例,通过故事或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比如在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时,我引用了马谡失街亭、宋江三打祝家庄两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批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几千年了,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哲学流派,他们往往会抱着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从而使得哲学领域出现“百舸争流”的思想,但哲学家们争来争去,最终都要回答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从而将思绪纷繁的哲学派别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思维与存在也可以用“意识和物质”两个词语进行替换。

教师: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问: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到底是谁决定谁。

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教师追问: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宇宙飞船、航空母舰、高铁动车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大体浮现出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航空母舰体积非常大,可以运载飞机火箭等。这些想象就是我们哲学上说的意识。如果我现在跟秦始皇、汉武帝讨论这些,他们的脑海中会有这样的反映吗?

从这里看,大家觉得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呢?是谁决定谁呢?

学生回答: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提问:“同一性”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评总结:根据我们班同学的三种看法,认为意识可以正确认识物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教师提问: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庄周梦蝶。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现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然而,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中国哲学家,有一回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这就是不可知论。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作业:课下搜集一些不同派别哲学家的一些名言,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下节课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将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我们可以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以及不彻底的不可知论等。

2.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设计。

【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问题。

【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高中思想政治《商品的基本属性》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视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各大港口进出口商品快速增长和华为手机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教师提问:这些商品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商品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的商品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商品到底有哪些基本属性和特征呢?下面我们进入《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学习,一起去寻找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商品的含义

【情境展示】四幅图片:A.阳光 B.家里用的自来水 C.超市货架上的物品 D.妈妈给我织的毛衣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商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一种物品是否是商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必须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

【活动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超市内各大商品的图片,并提问学生:我们去超市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师总结】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通俗的说——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商品的质量。也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物美。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商品的价格因素,即价廉。

3.商品的价值

【情景展示】超市中不同商品,标价不一样,普通消费品和高档耐用品价格差距很大。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这些商品为什么价格有差距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人们耗费了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即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环节三:巩固提高

【活动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学生自行判断,并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随机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拓展作业: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案例或者是物品来进行判断是否是商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参考答案】

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物质上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能称其为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说说本节课你是如何导入的。

【参考答案】

我将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各大港口进出口商品快速增长和华为手机越来越受到国外的消费者的欢迎。提问学生:这些商品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同学回答,谈谈自身体会,我进行总结引导: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商品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的商品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商品到底有哪些基本属性和特征呢?下面我们进入《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学习,一起去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直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高中思想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我将通过展示几幅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表现的是哪个民族。

导入实录:各位同学,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几幅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民族呢?……同学们都认出了这几个少数民族,看得出我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一共55个,那我们该怎样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民族平等原则

过渡:我们来一起看一组变化,寻找其中的原因。

我将展示旧西藏藏族人民受压迫、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增长和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的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的地位能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民族平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然后引出民族平等的提出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为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原则

过渡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整个国家保持了和谐与稳定,各民族之间和睦共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国外的民族问题。

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俄罗斯的车臣问题的启示,并引导学生想一想俄罗斯的民族政策。

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从反面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果民族不团结将会有什么的恶果,并让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师指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总体和谐,各民族能和谐共荣,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统一,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新中国实施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实施这样的原则会形成怎样的结果呢?

我们看一下教材中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并思考:为什么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学生回答,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

多媒体展示、对比解放前的西藏生产力状况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学生有怎样的体会?

学生体会:确实实现了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了。

教师引导:这就体现了我国的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西藏实现历史性的跨越,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对西藏投资770多亿元,支援建设的项目达180个。“十二五”规划中,中央计划投资3300亿元,支援重大建设项目计划226个。

4.三个原则的相互关系。

同学们回顾一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进一步设问:如果三个原则缺少任何一个,将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缺少一个原则的后果。

代表发言,老师总结三个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物质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说出感受。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对于我们青年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坚持此原则,为促进民族大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结合我国最近发生的新疆暴乱事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理解民族平等原则,如今实现了吗?

【参考答案】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各少数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与文字的的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但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将客观存在。我国建立了自治区,各民族在全国人大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席位,说明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民族平等。

2.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坚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更多地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多去探索,选用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出示能够表现少数民族鲜明民族特色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辨别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出本课话题。在讲授“民族平等”环节,我出示的旧西藏藏族人民受压迫、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增长和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位先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通过展示国家提高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的政策及事实材料,通过数据和文字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民族平等今天所取得的进步,我国政策的优越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推进课堂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谨记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批

高中思想政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向学生列举以下几种情况:

小张的母亲病了,他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单位以他在本地结婚为由,不批探亲假;

小张工作的工厂既有刺耳的噪音,又有刺眼的电焊强光,工人向工厂要求发放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遭到厂长拒绝;

单位只给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不在其中。

提问学生:以上情形是否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是当事人,你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带着这些问题,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及措施

教师播放新闻视频:一女子在某地宾馆6楼窗户抛出条幅,条幅上写着“打击黑恶势力,讨回农民工血汗钱”挂出条幅后,该女子爬上宾馆6楼窗户,以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给自己维权讨薪。

教师提问:这一事件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

教师提问:应该如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国家来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从企业者来说,增强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劳动者来说,自觉地履行义务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2.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益

组织法律小讲堂活动,请学生分析小讲堂中的案例是否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是,侵犯了什么权益?然后,请学生归纳一下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发生劳动纠纷以后,劳动者有哪些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师总结:教师按照以下表格内容,总结劳动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及措施以及我国劳动者享有哪些权益。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作业:运用互联网等工具,收集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同时分析案例中的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下堂课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1.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确保用人单位的合法性;

2.劳动合同要采取书面形式签订;

3.试用期内也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书;

4.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全面、翔实;

5.为保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向劳动关系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

知道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掌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树立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提问:“同学们,这首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我国今天大团结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歌曲的确表达了56个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然而,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基于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而形成的,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国的历史和国情

(1)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提问学生:从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上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后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观点,从我国历史进程上看,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多媒体展示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现状的文字案例,提问学生:我国当前的社会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这样的现实情况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同桌之间交流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总结:我国当前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给我们的祖国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展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进程史的相关记录片,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纪录片的内容,概括出我过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学生观看纪录片后回答。

教师总结并追问: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并由教师进行总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继续追问: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小组进行补充?学生小组积极思考同桌交流后进行补充:还有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教师总结升华:正是综合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新疆“7.5事件”的文字案例,提问学生:当民族团结受到威胁,面临侵犯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怎样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努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了解了我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懂得了作为青年一代要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行动和努力。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事例,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三者之间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者之间关系是: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难点】

充分体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树立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增强民族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复习法导入的方式:上节课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与科学技术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见证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独特性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非凡地位与重大贡献。本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特性: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区域文化差异的成因

教师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哪些自然景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带领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观看前一组江南水乡的图片。提问学生:通过观赏图片,大家有没有发现,吴越文化与什么东西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总结:大家应该发现了,江南水乡最多见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水。亭台楼阁,假山园林的修筑都是傍水而立。吴越地区河网纵横,其文化自然与水有着密切联系。这些从其音乐、文学、山水画作、园林建筑、生活习惯与爱好等方面均可看出,水为江南带来的优雅文化内涵。

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后一组滇黔地区的山寨图片。提问学生:从图片发现了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少数民族元素较多。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滇黔地区会有这种文化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加上云贵高原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多样,多民族交错杂居,因而滇黔文化含有特定的多元化民族特性。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同样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受到各地自然条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通过这组文化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师播放各地区民歌,并提问: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各地区的民歌既有自身的特色,又受到流行歌曲文化的影响。

和音乐文化一样,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文化小讲坛: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具有哪些特征,当地文化与这些自然条件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也生产不同的文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是许多文化交融的产物,且又保持各自的特色。这些地域特色其实是因为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

作业:收集其他地区文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下次课分享给同学。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地域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

地理环境为地域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地域中,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内文化的形成;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减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此生产方向也将不同。

地域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在自然中寻讨生计得以生存,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作用越大。不同的地理条件所产生的风俗也必然不同。长久的发展,会形成独特的生活文化饮食作业的习惯。特定区域的人群将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文化形成的原因;理解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锻炼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第四批

高中思想政治《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关于主权国家的材料:

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欧洲各国为寻求和平共处之道,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接受了主权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小国都在条约上签字获得了主权,正式成为了主权国家。

教师借助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成为了主权国家之后具备哪些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呢?顺势完成导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独立权

多媒体呈现关于我国2018年修宪的材料:

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共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请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可以自行决定宪法的修改体现了主权国家的什么权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以自行修改宪法反映了主权国家具有独立权,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除了自行修改宪法之外还表现在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

多媒体呈现中、日、韩三国外交文件的图片。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三个国家的外交文件中都使用了本国语言反映了主权国家的什么权利?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图片反映了主权国家具有平等权,它强调的是主权国家不管强弱大小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表现在可以在外交文件中使用本国文字、任何国家不得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等方面。

3.自卫权和管辖权

组织名为“新闻大事记”的活动,请学生扮演新闻主播分享在课下搜集的有关自卫权和管辖权的新闻和案例。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中国海警舰艇编队2019年9月16日在钓鱼岛领海巡航我国在行使主权国家的自卫权,它强调作为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地权利,包括防御和自卫。首都机场公安局正式对大兴国际机场行使管辖权的新闻体现了主权国家具有管辖权,管辖权包括对人和物的管辖,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呈现关于因莫雷涉港不当言论,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材料:

2019年10月5日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达雷尔·莫雷在推特上发布了涉港不当言论:为自由而战,和香港在一起。对于莫雷的言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体育频道决定立即暂停NBA赛事转播安排,央视主持人康辉更是霸气喊话:“莫雷,这次你真的犯规了!”中国篮协、CBA官方也先后发布声明,暂停与该俱乐部的合作。

结合本节课所学请学生分析我国这么做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即主权国家的四种基本权利。

作业:以“维护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并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

1.独立权。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除了自行修改宪法之外还表现在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它强调的是主权国家不管强弱大小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表现在可以在外交文件中使用本国文字、任何国家不得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等方面。

3.自卫权。它强调作为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地权利,包括防御和自卫。

4.管辖权。管辖权包括对人和物的管辖,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等。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在作业环节,我的设计是让学生以“维护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为主题写一份演讲稿并且下节课分享。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一是这份作业的内容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二是这份作业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演讲稿的书写即可,在完成这份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进一步巩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通过PPT播放歌曲《咱们屯里的人》,进行导入。

教师:《咱们屯里的人》这首歌曲作为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插曲,是由歌手罗凯楠模仿刘德华的唱腔翻唱的,这首歌在保留了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风之后,又用粤语重新进行演绎,再加上刘德华风格的唱腔,火爆一时。这首歌既包含了东北文化,又有广东方言,南北结合,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首歌的火爆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人民群众对文化有什么新的要求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一目的内容《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特点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作为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大众文化景观,央视春晚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消费意识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在各种消费需求中,对于文化产品尤其电视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数量庞大的电视节目面前,春晚再也不能向最初时成为中国家庭除夕夜最绚丽的色彩,当今的春晚已经不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春晚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悄然受到了挑战。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各大地方卫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节目呈现在电视机的屏幕上。《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等一系列综艺节目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这些综艺节目抓住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心理特点,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众多眼球。再加上媒体宣传,明星效应,这些综艺节目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离不开的话题。

教师:阅读这两则材料,请同学们分析目前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有哪些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结合在阅读材料并集合自身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这是由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决定的。

2.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展示三幅图片:

图片一:送戏下乡

图片二:普法进农家

图片三:宣传破除迷信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且想想,在生活中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有哪些文化需求呢,然后分小组进行探讨,怎样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呢?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是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就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只有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长的文化需要。

环节三:巩固提高

面对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观点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

请同学们以分成两个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谈谈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文化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的经典文化作品,才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文化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而要对流行文化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其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并且这些文化产品一定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作业:选取一部你认为可以代表大众的文化作品,谈谈你所理解的大众文化。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广场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谈谈如何推动广场舞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政府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和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文化,推出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

2.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给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为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公共服务。

3.群众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选择优秀的广场舞作品。

4.群众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公共文明意识,健康参与广场舞活动。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1.了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掌握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分析归纳能力。

3.明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带几种实物进教室,如:香蕉;手机用于播放音乐;药品青霉素、土霉素等。

引导学生说—说这四组图片中物品的用途与价值是什么?并分析四种物品具体价值的共性。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水果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可以用于交换,有经济价值;音乐有满足人们艺术需要的属性,有艺术价值;药品具有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属性,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分析其共性,可以看到,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的某种属性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就有价值,价值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继而导入到本节课《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价值观的含义

活动一:想一想

教师作一个假设:现在开始下一个小时的大雨,下雨有无价值?请你判断。

提示:同学甲:下雨没有价值。它浇湿了运动场,今天下午学校足球队的比赛泡汤了。

同学乙:下雨有价值。它滋润了大地,帮我给昨天刚栽下的小树浇了水。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以上同学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下雨有无价值?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每个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下雨的价值,符合需要的则有价值,不符合需要的就无价值。这给我们直接的启示是:在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利用事物,并形成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观念,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活动二:材料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第59届联大法律委员会以71票赞成、35票反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形式通过《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中国投了反对票。

问题:中国为什么投反对票?

学生前后桌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完后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中国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代表强调,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并将加强对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人类的尊严和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不受损害。这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即指导人们认识什么、改造什么或不认识什么、不改造什么。

3.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导向。

活动三:故事析理

多媒体展示下列故事:

故事:两个年轻人一同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有一天,他们结伴在大街上行走,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两个年青人同时走进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很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高兴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英国青年对此不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地发财了?”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迈过去。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大财呢?”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讨论完了派代表分享观点。

教师总结: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人们的行为和做法就不相同,当然结局也不相同,这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当年砍树人如今植树人》

材料二:近年来,在共同价值观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等最美群体,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髙,激发了全社会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根据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学生思考回答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对事物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过程中指向就不同,行为和结果就不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今天学习了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一共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价值观的含义;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3.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导向。

作业:想一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什么是价值观?

【参考答案】

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自己所在阶级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出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2.说一说本节课你是如何导入的,为什么这么导入?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运用了创设情境进行导入的方法。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在上课时带几种实物进教室:食物如香蕉;手机用于播放音乐;药品青霉素、土霉素。引导学生说—说这四组图片中物品的用途与价值?并分析四种物品具体价值的共性。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水果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可以用于交换,有经济价值;音乐有满足人们艺术需要的属性,有艺术价值;药品具有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属性,具有药用价值。分析其共性,可以看到,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的某种属性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就有价值,价值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

继而导入本节课《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理由:本环节运用了情境导入,这些情境都是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情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情境设置加上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从对情境的讨论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