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中国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惠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根据学生预习,出示课件介绍汉乐府诗歌特点及《孔雀东南飞》。

明确:“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诗体的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由机构的名称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写实;表现形式上是杂言和五言,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掌握字形字音。

明确:(1)箜篌 公姥 伶俜 葳蕤

(2)通假字:取,通“娶”。帘,通“奁”。

(3)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4)古今异义词

守节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规则,今:妇女不改变情操)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发展,复述选段的故事。

明确:兰芝被遣——夫妻誓别。选取部分复述。

焦母刁难兰芝,兰芝表明态度,毅然请归。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三)深入研读

1.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生活的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

从纵的方面看,按时间顺序,刻画出了兰芝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以及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指责毫无道理。【板书:刘兰芝 聪慧多艺、勤劳能干、果断坚决】

从横向罗列数字看,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2.体味焦仲卿与母亲及兰芝的对话,理解其作用。

明确:(1)通过焦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表现了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

(2)初次展示了焦仲卿的懦弱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有一丝幻想。【板书:焦仲卿 懦弱】

(3)塑造了一个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面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显得专横而顽固。【板书:焦母 专横蛮狠、顽固而有心计】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五)小结作业

封建时代,女子被休回家,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随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家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她和焦仲卿的结局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文中余下部分,想一想造成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诗中又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节课一起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诗歌还有什么其他的鉴赏方式?

【参考答案】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汉乐府婚姻爱情叙事诗,对于叙事诗的鉴赏方式主要是从语言特质、感情特质与诗人特质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几个角度。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而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抑扬等。诗歌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而在《孔雀东南飞》本首诗歌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修辞就是对偶、铺排与对比;而在表现手法上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在表达方式上更多的是托物言志,特别是结尾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语文学科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①导入方面:有趣生动的导入能够在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语文课堂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导入方式。比如,这篇《孔雀东南飞》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历史上著名的其它爱情悲剧,如《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视频片段,能够吸引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注意力和兴趣。

②巧妙提问: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刘兰芝是一个温柔贤惠、知书达理的女子,如果生在现代,她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这种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浓厚。

高中语文《将进酒》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导入。

2.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疑问: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教师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三)深入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

2.讨论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板书:愁→悲-乐-愤-狂】

(5)全班分两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提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意象是什么?结合本首诗歌,请你谈谈如何对“意象”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

①意象简单说来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楚辞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觉地将意象的使用纳入了有明显理论倾向的美学追求。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时候,意象的使用已相当成熟和科学了。

②文中主要围绕“酒”这一意象进行教学,从诗中发现“酒”,体会“酒”的情感。体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诗句中的“酒意”。进而,组织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说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参考答案】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本文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请问在讲解时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①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②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文中为我们提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介绍了闭关主义的危害,如被人侵略,用武器打开国门,分析了送去主义的荒谬,最后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拿来主义。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第二批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举国欢庆,我们喜悦,自豪!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飞天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新闻一般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尾五部分。

2.学生通读全文,理清本篇新闻的脉络:找出导语、主体部分。

明确:导语(1—3):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和意义;主体(4—9):介绍自1957年至1960年中国人的“飞天”历程。

(三)深入研读

1.朗读全文,提问:在导语中作者是怎样写“神舟”五号发射的时间、地点和意义的?

明确:描述式+评论式。具体描写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点出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评论的方式,点明“神舟”五号发射的意义是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板书:导语——描写式、评论式】

2.阅读本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写该篇新闻的主体部分?

明确:“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国航天史中的具体事件为内容,如: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板书:主体——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3.小组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即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即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综合全文,了解标题含义。

明确: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多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拓展延伸

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纪录片,再次深入地感受这段艰难却又辉煌的历史!

(五)小结作业

小结:“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问天之路永无穷尽,浩瀚深邃的太空必将留下中华儿女更加灿烂辉煌的足迹!继“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我国又陆续发射了几艘神舟系列飞船,其中距今时间最近的是“神舟”十号。

作业:试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报道“神舟”十号发射情况。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是新闻导语。

【参考答案】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或采取其它生动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导语”是新闻写作的专用术语。导语的产生既与新闻写作的自身规律有关,也与读者的欣赏规律有关。从其自身规律来看,新闻写作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这就需要用简短的语言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首先告诉读者。从读者的欣赏规律来看,读者阅读一篇新闻,主要是想了解新闻事实,而不是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获得美感享受。为适应读者这一心理要求,也需要尽快将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告诉读者。比如,本文的1—3段,简明扼要地告知读者此次航天的新闻事实。因此,新闻导语的四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谈谈你这样导入的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上课伊始,我列举了中国从古至今与“飞天”梦想有关的故事和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本课内容,使得内容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联系国内外发展时事和热点,联系学生平时生活,引起学生生活经验上的共鸣,以国家发展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这一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了解重要的时事热点,做好课下丰富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时期正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我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将价值观引导融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动物游戏之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物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通过学习这一课,或许你就会懂得,生活中不是缺少科学,而是缺少发现科学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对哪些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明确:叶猴嬉戏、渡鸦滑雪、露脊鲸举尾鳍。

(三)深入研读

1.阅读课文,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是否是动物游戏行为的简单罗列?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明确:三个例子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注意了取材区域的不同,突出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也就突出了对此研究的意义。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引出说明的问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面对动物的游戏行为,专家们又是如何给这些游戏分类的呢?

明确:单独游戏,动物无需伙伴,个体独自游戏;战斗游戏,动物两个以上个体参加,是社会行为,看似战斗激烈,但双方的攻击有分寸,不会引起伤害;操纵游戏,支配环境,操纵周围事物。【明确:行为: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3.小组讨论,作者围绕着动物游戏进行了列举和分类,一般的说明文文字总是有些枯燥,可本文却充满了趣味,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

通过一系列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了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②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们难以见到的北极渡鸦玩耍的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孩子嬉戏的情景联系起来,使读者可以想象北极渡鸦的天真可爱。

③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明确:运用拟人化的笔法,刻画了露脊鲸游戏时怡然自得、悠闲轻松的姿态。

4.播放动物世界,结合课文谈谈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面对未知事物要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明确:勤于探索、勇于钻研】

(四)拓展延伸

谈谈我们当前需要保护动物有哪些?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情感。

作业:设计保护动物、爱护鸟类的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养成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养成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认为本文有哪些人文内涵?

【参考答案】

人类是万物之灵,人们认为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出示赤壁之战图片的PPT,提问:同学们来看一看图片当中是什么场景?知道这是哪场战争吗?(生答赤壁之战)

听到战争,我们就会想到流血牺牲,但是当我们站在古战场,我们胸中又会涌现出一种英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苏轼,来看一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中又是怎样一种情怀,一起来学习今天这一堂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提问:生再读词,想一想上阙写的是什么?

明确:上阙:江山如画的一个场景。

(三)深入研读

1.提问:江山如画是什么样子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请用文中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明确:三个词――乱、穿、卷。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明确: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板书:上阕 景 江山如画】

3.提问:作者是一直在写景吗?那他从什么地方开始发生改变了呢?

明确:没有一直在写景,从“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开始改变。

4.生讨论:作者在下阕写道“遥想公瑾当年”,想到了谁?为什么只写了周瑜一人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想到了周瑜,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从而将自己与周瑜作对比。

周瑜 苏轼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际遇:功成名就 怀才不遇

5.提问:作者在这里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写情,情是怀古伤己。【板书:下阙 情 怀古伤己】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词当中他的情绪一直都是怀古伤己吗?作者最后的情绪是什么呢?(请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并不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的感情变化从惆怅到洒脱,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

作业: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授课中你是怎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

【参考答案】

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大观洒脱的一个,这首词他感慨岁月将老自己却壮志难酬。即便如此,苏轼仍是苏轼,在叹息后笔锋一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种境界是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的地方,在这苏轼怅然感慨的心情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设置探讨问题: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由此引进,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惆怅之感。对于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设置这样的探究问题:面对和周瑜这样的对比,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引发学生的讨论探究,从而引出作者又有了新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后,学生再读和听范读,注意其中的音调和情绪的变化,通过读来进行巩固从而能够在读中升华,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豁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观念,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把教育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的课堂实际中,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教师情绪饱满,教学语言优美。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幽默、风趣、典雅,这就是语言优美。老师的语言优美,学生当然爱听爱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精心锻炼自己的语言,尽量使自己的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

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节课中,我抛出问题: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即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批

高中语文《囚绿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理清思路,思考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囚绿。【板书:囚绿】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又为何要“囚绿”?

明确: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板书:勇气】

2.文章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找出来分享给大家,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板书:象征——不屈精神】

3.作者“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囚绿”后,作者发现“绿”有点病损,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板书:绿病——两难】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看完之后你有何感悟?

明确: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呢?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作业: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首先,对于知识与能力层面,我的教学目标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层面,我设计的目标是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绿”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本文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对作者“囚绿”的行为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我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的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语文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而一则好的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

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的组合和呈现时间、颜色的差异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可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③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板书用浓缩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成具有逻辑联系、简明扼要而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系统,把教材的多项内容涵盖其中,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请结合题目“秋兴”二字,来说说你对秋的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古诗介绍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全班齐读,学生互评,讲师评价。

明确:通过读诗,注意节奏、情感的体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有助于正文解析。

(三)深入研读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

明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结合首联,赏析颔联。

明确: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的描写有哪些变化?

明确:不再继续写景,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实则是思念长安的心情。【板书:景:秋景】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板书:情:悲国悲己】

5.探究情与景的关系。

明确: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结合以上分析,对此诗进行散文化的改写。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请赏析刘禹锡的《秋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回顾你的教学过程,谈谈你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中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谈论中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重点是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及写作手法。难点是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三维目标及重难点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展开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能够满足此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请简单介绍一下杜甫。

【参考答案】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高中语文《蜀道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导入)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1.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让人看了以后过目不忘。2.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3.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生跟读,通过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2.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禁,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第一节朗读指导:声音要高亢有力,干净流畅;要有被震撼的压迫感,不宜将尾音拉得过长,因为还有下文。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明确: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明确: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深入研读

1.通过朗读课文后,可以得到,哪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板书:难】

2.反复诵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诗歌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

明确:历史的角度: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

行人的角度:山势高危,难以度过。

3.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分别说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板书:蜀道之高、蜀道之险、战事之要】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蜀道之难及诗歌的豪放。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请你结合作者心境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并说说你将如何执行?

【参考答案】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套指导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实施时应注意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传递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新课标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会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更多采用讨论式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课的设计中也融入了这一点。

其次,在教学环境上不断更新。在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博物馆、郊游等,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总结力和表达力,寓教于乐。

最后,开展多样性的校园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读书活动、辩论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古诗歌教学,诵读非常重要,请说说你是怎样设计诵读的?

【参考答案】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因此在本课的诵读上我首先让学生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然后教师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该诗的风格特点,接着在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一定掌握之后,从音调、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诵读本诗。

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诵读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

第四批

高中语文《短歌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板书:短歌行】

生展示对作者相关及“行”体裁的特点资料搜集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二)整体感知

1.跟读课文,把握诗句节奏。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读,在每句停顿处画上斜线,标明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意思,并标出疑难之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突破字词上的重点、难点。

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明确: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掌握揣摩诗意的方法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

明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三)深入研读

1.再读课文,除了刚刚总结揣摩诗意的方法时,体会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还有哪些艺术特点,请学生独自思考后到黑板列表格。

明确:

表达方式:议论(言志)与抒情有机结合。

语言:简约、含蓄。

写作手法:衬托、用典、起兴。

修辞手法:双关、引用、比喻、设问。

结构:意识流结构、似断似连、回环曲折。

2.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明确:忧。

3.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1)忧的是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板书:人生苦短】

(2)忧贤才难得。师生探讨,并找出诗中体现忧的句子。

明确: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板书:贤才难得】

4.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实现理想、抱负和志向的自信豪迈。“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板书:天下归心】

(四)拓展延伸

1.与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哪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

明确: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初中我们学过的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

明确:《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小结作业

小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轻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

作业: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回顾你的教学过程,谈谈你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参考答案】

我的教学目标是:

1.识记作者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2.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探讨中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的情感,建立功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体会诗歌艺术特点。

难点:体会复杂情感,升华自己的情感。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简述曹操的相关情况及建安文学。

【参考答案】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相传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就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壮志,而且他这种对待事情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就如烙印一般体现在我们本文的许多点滴之处。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细细品味本文是如何体现他的这一特点的?【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文本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文章前两自然段主要讲了记游的内容,默读全文,回忆一下文章后三个段落讲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三、四段是写游洞后的心得;最后一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的常用的格式。

(三)深入研读

1.齐读文章第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文章这一部分内容是如何阐发的呢?与前面的什么内容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作者根据游华山洞产生的心得感受引发思考,进而分析原因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与文章第二自然段相互照应。【板书:游洞心得】

2.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出结论的呢?

明确:作者通过古人与今人的对比得出结论,古人游览景物时往往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因为他们深入地思考、深入地游览;而今人他们所到达的地方是那些容易的、简单的,对于那些苦难的、有挑战性的地方往往止步,但那些有价值的、非常之观,往往不是那么轻易可得的。

3.自由朗读第三段,并与同桌进行讨论,今人如何才能像古人一样“有所得”呢?这里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述的呢?

明确:首先,要有志向,矢志不渝的决心。其次,要有充足的体力,身体上为有所得有一个生理上支撑。最后,要借助外物帮助自己,来更好地实现有所得这一目标。然而这三者都具备也没有做到,就不会难过了。在结尾提出“尽吾志”的处世之道。【板书:志 矢志不渝的决心,力 力量充足,物 外物相助。 处世之道“尽吾志”】

4.默读文章第四段,并联系上下文回答,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根据仆碑上的文字发出感慨,与前面第一段的内容相互呼应,与古书的失传相联系,得出“深思慎取”的治学之理。【板书:治学之理】

(四)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讨论,谈谈学习本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

明确:这虽然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后所得感悟,但用在我们的学习上也恰到好处。处事方面要做到“尽吾志”,只有认清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方向,实现人生的理想。学习方面要做到“深思慎取”,只有这样才不会犯以讹传讹的错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板书:“深思慎取”】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结束课堂。

作业:课后搜集王安石其他的作品找来读一读,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对本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本文的重点不是对山水景色进行描绘,而是重在说理,把自己游览褒禅山的景色作为说理的材料及立论依据,意在说明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够抵达成功,得出“尽吾志”的观点;同时,通过对仆碑,发出“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感悟。

王安石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青少年学生也应该有一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奋发向上,对文本的学习可以充分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由于本文的说理性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老师进行引导。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突破的?

【参考答案】

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学习作者“尽吾志”的做事态度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精神,明白其借鉴意义。

我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来解决我的教学重点的。首先,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文章每段的段意,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通过提问对每段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得出作者“尽吾志”的做事原则、“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并通过拓展延伸对于本篇文章所涉及的写作手法以及主要观点进行一个总结与升华,引发学生思考,并向作者学习。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初读感知

1.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简介。

2.初读课文,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列句子:

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具碎于柱矣。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⑥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请学生结合上下文,同桌两两合作翻译。

(2)请学生分别展示成果,结合学生的问题总结:有一些词的含义及词性发生了改变。

(3)集中讲解6句话中含义及词性改变的词如下:

①完:使动用法,使……完好;

②急:使……急,逼迫;

③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④怀:名词作动词,怀揣着;

⑤归:使……回去;

⑥刃:用刀杀。

(4)请学生结合以上含义再次翻译原句,并进行方法点拨:当用常规思维翻译不通顺时,可考虑是否可通过转换部分词汇的词义及词性,使语句更加合理、连贯。

3.快速浏览课文,谁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几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找学生概括,选出其中最佳。

示例:(1)完璧归赵(2)渑池之会(3)负荆请罪;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前两段是介绍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教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虎狼之秦以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4.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分析“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中体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形象?

明确:沉着机敏,眼光长远,有全局观,为人宽容,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四)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试翻译这段文字,并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五)小结作业

小结:文章包含丰富的文言知识,通过三件事,呈现了廉颇和蔺相如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业:对比阅读《鸿门宴》和《陈涉世家》,思考司马迁对于人物的塑造有何共同之处,下节课分享。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情感。

作业:1.背诵本首古诗;2.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如何找到词类活用现象?

【参考答案】

词类活用是常见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的理解常常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此问题除了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进行积累,还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规律和上下文的把握两方面进行。

首先,词类活用是词性与词义的改变,词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相转化,以及作动词时的使动和意动情况,词义的确是随着词性变化,但通常依然能够体现出与本义的关联,如“舍相如广成传”,舍,本义屋舍,是人住宿的地方;此处是安置住宿。

其次,须结合语境解读。在文言文中出现了翻译不通顺的句子,需要结合上下文确定大致的含义,以此含义为导向,将语句中的实词进行词性上的替换,即本来是名词,看看能否翻译成与之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如舍本义为名词“屋舍”,结合上下文可转化为动词“安置住宿”更切合语境。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对司马迁和《史记》了解多少?

【参考答案】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