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音乐《半个月亮爬上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天边》的合唱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演唱的形式为无伴奏混声合唱。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王洛宾,那么他写了哪些歌曲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2.教师播放音频,提问:这首歌曲是怎样一种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欢快、跳跃,是一首歌颂自由民主的歌曲。

3.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创作背景介绍。

王洛宾在青海为方珊(他的第一位恋人)专门写的一首歌。歌中写道:“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姑娘的梳妆台,依拉拉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再把那葡萄摘一朵,轻轻地扔下来。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爬上来。照在我楼前的常春槐,依拉拉常春槐。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等那树叶落了再出来,依拉拉常春槐。”从这首歌中,大家不难看出王洛宾是一个很浪漫的人。

(三)探究学习

1.聆听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引导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留下较为完整的印象。

2.学生分声部用“哼鸣”的方法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旋律。

3.用元音“U”代替歌词进行演唱。

4.讲解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学生跟随老师一同击打节奏,采用分组轮打、接龙的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节奏。

5.视唱歌曲旋律,采用小组接龙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6.欣赏无伴奏混声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并排练合唱,学生带有的感情的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7.师生共同对欣赏曲及自己排练的合唱进行审美评价,找出自己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目标。

8.学生再次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力争表现的安详、宁静、和谐、有变化、有层次感。

(四)巩固提高

播放合唱歌曲《爱因为在心中》,引导学生与《半个月亮爬上来》进行对比感受,并探讨这首歌曲应如何分配、表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分析想象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学生与老师交流学习无伴奏合唱的感受及在排练无伴奏合唱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收集王洛宾先生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共同探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王洛宾背景及代表作。

【参考答案】

王洛宾,汉族人,出生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2.说一说板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其基本任务就是围绕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将本节课的音乐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导学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繁杂的知识条理化,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作用、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板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

高中音乐《东西南北茉莉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分别演唱《川江船夫号子》和《哈腰挂》,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分别是什么?所属的民歌种类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表现的歌曲,是四川的船渔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和黑龙江的搬运号子《哈腰挂》;它们都属于汉族民间歌曲,汉族的民歌除了号子以外,还有山歌和小调。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茉莉花》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平稳流畅、婉转悠扬、抑扬顿挫、豪放激昂,描绘了茉莉花的美丽与纯净。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你听到了哪些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根据我国东、西、南、北四个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汇编的女生合唱,全曲一共为四个乐段,属于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并感受音乐结构;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每个乐段的不同,音调不同;

4.教师讲解每个乐段的特点,并分段教唱。

第一段《茉莉花》音调平稳流畅,朗朗上口,和声声部饱满充实,声音柔美而结实。

第二段《茉莉花》音调婉转悠扬,感人肺腑,高低声部的轮唱呼应使旋律迂回曲折。

第三段《茉莉花》音调抑扬顿挫,一领众和的合唱诗人精神焕发。

第四段《茉莉花》音调有力,豪放激昂,旋律跳动。

5.分声部进行学习,体会不同声部的音响效果,强调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进行;

6.教师指挥学生合作演唱歌曲;

7.填词演唱歌曲,并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特征。

8.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歌曲《兰花花》《下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同时介绍山歌的分类与特点。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东南西北茉莉花》,领略我国东、南、西、北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民歌的风味,能够传承我国的民间音乐,发扬优秀文化。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民歌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不同地区的《茉莉花》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江苏地区的《茉莉花》曲调婉转流畅、优美动听,具有南方民歌的细腻之感;

河北地区的《茉莉花》其速度缓慢,旋律委婉,且旋律中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具有一定戏曲音乐的特色;

东北地区的《茉莉花》则比较的爽利、直接,具有热情爽朗的风格特点。

2.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设置合唱环节的?

【参考答案】

(1)首先教师弹琴带领学生熟悉旋律并小声哼唱;

(2)之后带领同学分声部对歌曲进行学习,体会不同声部的音响效果,强调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进行;

(3)最后教师指挥学生进行合唱。

高中音乐《回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片段;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出自哪一步音乐剧?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刚刚老师所播放的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并讨论交流美国其他著名的音乐剧如《猫》。

引入课题,《回忆》。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旋律如何?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流畅、舒缓,旋律节奏比较平稳,有很多连续的长音,听起来非常悲伤。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表现了这只猫的经历以及一些回忆,非常凄凉、孤独、无助。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并感受音乐结构。

3.教师讲解音乐剧《猫》的相关剧情,带领学生了解剧情的内容与音乐关系。

4.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每个乐段音调的不同。

5.教师讲解每个乐段的特点,并分段教唱。

6.分声部进行学习,体会不同声部的音响效果,强调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进行。

7.教师指挥学生合作演唱歌曲。

8.填词演唱歌曲,并展现出合唱中,每个声部的和声魅力。

9.分组进行竞赛演唱,并进行评价。

(四)巩固提高

教师将学生分小组,扮演音乐剧中的角色,提醒学生注意与组内其他成员的配合;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推选出最受欢迎的那一小组。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回忆》,了解了音乐剧。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到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音乐剧作品,对比欣赏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教学过程中,你为什么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巩固拓展?

【参考答案】

巩固拓展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掌握的新知,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之所以采用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音乐剧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模仿表演。增强对音乐剧的理解以及加深对歌曲《回忆》的掌握程度。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2.简单的介绍一下音乐剧。

【参考答案】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第二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伦敦德里美景图片,并提问学生:通过图片同学们能不能判断这是哪个国家?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图片展现的是爱尔兰岛北部的一个小城——伦敦德里,爱尔兰人们称为德里,这座城市的绰号称为“处女城”,因为在1690年围城期间其城墙从未被炮弹穿破。它也是欧洲仅有的城墙未被攻破过的城市之一。也许正是因此,才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便是一首这里的民谣——《伦敦德里小调》。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慢板。

2.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拍号是什么?它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4/4拍,音乐情绪是平缓、抒情的。

3.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边哼唱,并思考: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伦敦德里小调》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向库库列英告别》改编而成的。歌曲曲调优美抒情,仿佛在描绘对爱人深情的告白。

(三)探究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嗓音的保护。

2.教师钢琴范唱,引导学生跟琴轻声哼唱,学唱歌曲旋律部分。并提问学生音乐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半音与小三度音程的衔接,给歌曲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演唱,并注意演唱音准问题。

3.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简单介绍《伦敦德里小调》。

学生自由进行。

教师总结:歌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曲子流传至今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前只有曲调而没有歌词。后来有热心者开始为它填词,有很多种版本,歌词填写到如今也有百年多的时间,至于演奏或演唱的形式,那就更多了。

4.教师指挥,引导学生跟拍演唱歌曲。

5.教师绘制4/4拍指挥图示,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进行练习指挥。

学生自由展示,之后教师进行评价。

6.熟练掌握歌曲旋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提问:“歌曲描绘什么样的场景?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描绘一副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人们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我国江苏民歌《茉莉花》,请学生聆听并与同桌交流讨论:欧洲的民谣与我国的小调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伦敦德里小调》是bE大调,多使用半音和小三度音程,使整体的音乐情绪更加抒情,速度也比较慢,有一种向爱人倾诉的感觉;《茉莉花》的旋律非常优美,但所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这也使音乐情绪显得更加明亮。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歌曲《伦敦德里小调》,感受了欧洲民间音乐的优美旋律。

并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其他欧洲民间音乐,下节课上课前演唱给其他同学听。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应该如何保护发声器官?

【参考答案】

声带和咽喉是非常娇嫩的器官,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可以增强它们的抵抗力。平时需要注意饮食,吃过多冷饮以及过多食入辛辣食物,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都会影响嗓音,另外,烟、酒都是嗓音的大敌。

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尽量避免用蛮劲嘶喊,要用气息作为动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发声。

2.为什么选择中国民歌对比拓展?

【参考答案】

首先《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爱尔兰民歌,在本节课重点学唱了这首欧洲民间歌曲,掌握和体验了欧洲民间歌曲的风格,运用中国民歌进行对比拓展能够非常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国家民间歌曲的风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尊重和欣赏多元音乐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开阔音乐视野,丰富音乐审美认知。

高中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给学生播放汶川地震与日本地震和核泄漏中解放军战士和各界人民携手救援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学生自由回答。

2.紧接着提问学生:“如果给这两段视频配乐的话,大家认为什么歌曲比较合适?”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让世界充满爱》。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提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的速度是慢速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

2.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唱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的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演唱形式可以分三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三)探究学习

1.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和轻声高位置演唱,演唱下行时要注意声音的饱满、结实。

2.教师钢琴弹奏这首歌的伴奏,让学生用“啦”来代替歌词跟唱,并提问学生:发现了哪些音乐要素?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弱拍起唱以及切分音节奏的特点,教师给予学生纠正并范唱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齐唱、合唱的方式演唱歌曲,并提问学生:“两种演唱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齐唱是指一个歌唱集体,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4.再次播放歌曲,学生加入歌词跟伴奏朗读歌词。

5.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请学生模仿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了,并且提问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大家是通过什么去处理歌曲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在处理歌曲的时候,可以按照歌曲标明的表情术语、速度、力度等要求处理。

6.请学生带入自己对歌曲的处理将歌曲的第一部分用合唱的形式演唱,第二部分分声部演唱。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模仿和学习多媒体上出示的手语动作,加入到歌曲当中。

请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演唱方式和情感处理歌曲时,要按照歌曲标明的表情术语、速度、力度等要求进行处理。

作业:搜集相似类型的歌曲,下节课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参考答案】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学唱歌曲环节进行解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从学唱乐谱到细节练习到带词演唱再到背唱,以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能够基本学会演唱本节课所学歌曲,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请学生模仿这种表达感情的方法了,并且提问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大家是通过什么去处理歌曲的情感?”慢慢引导学生按照歌曲标明的表情术语、速度、力度等要求处理。比如节奏上的“疏”与“密”、速度上的“快”与“慢”、力度上的“强”与“弱”、音色上的“明”与“暗”。这样,学生能慢慢吸收这样的演唱方式,由简到难,逐步渗透,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2.谈谈齐唱、合唱。

【参考答案】

齐唱是指一个歌唱集体,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高中音乐《印度客商之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作品《野蜂飞舞》,请学生欣赏作品,并提问学生对于作品及作者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音乐积累量很丰富,顺势揭示课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印度客商之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学生聆听完歌曲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神秘、静谧、愉悦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歌曲《印度客商之歌》。

教师总结:《印度客商之歌》选自歌剧《萨特阔》,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品,本曲的主要段落,悠扬宽广的长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组成了涟波式的乐句,反复流动,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色彩和摇晃荡动的音效,仿佛把人带到了虚幻缥渺的仙境。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哼唱歌曲,并提问:歌曲中有哪些音乐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客商之歌》为3/4拍,节奏相对简练,但出现了连音线。

2.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完整的演唱歌曲,并提问:这些音乐要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3/4拍强 弱 弱的规律,带给音乐明暗相间摇曳晃动的感觉,节奏相对简练和连音线的使用都造成了音乐连绵,空灵的感觉,神秘感不由产生。

3.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朗读歌曲的歌词,并提问:从歌词出发,歌曲表达一个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以抒情明快的格调、清新优美的旋律,歌词富有画面感,描述着岛上的情景,描述出一个神秘、充满魅力的小岛,也表达出人们发现宝藏的愉悦之情。

4.教师弹奏钢琴伴奏,引导学生以“mi”为母音,带着这种情感完整模唱歌曲的旋律部分。

5.教师播放歌剧《萨特阔》片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歌剧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萨特阔”取材于俄罗斯民间叙事长诗,讲述的是游唱艺人萨特阔决心为穷人造福,漂泊海外。一日,遇海王之女沃尔霍娃公主,在她帮助下捕得金鱼而致富,购了一只大船远行。途中突遇风暴,海王传旨须一人殉于海,方能免灾。萨特阔义无反顾,投海自沉,谁知因祸得福,沉至王宫后却得到了与公主沃尔霍娃结婚的机会,婚宴上,他引吭高歌,不料声震大海,引来狂涛恶浪,把船只都击沉了。海王于是大怒,下令将萨特阔遣回故里,萨特阔忍痛与公主告别于伊曼湖畔,依依不舍。此时公主悲痛欲绝,顷刻间化成一条清澈的河流,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沃尔霍夫河的由来。

6.教师播放《萨特阔》优秀唱段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此歌剧的印象。

7.教师带领全体学生,边指挥边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请同学来扮演歌剧中的人物,来演歌剧中的一个片段,加深对歌剧的了解。

2.教师弹奏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尝试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体现。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呼吁学生歌剧不仅是音乐历史长河浓重而充满色彩的一笔,也是我国音乐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多多了解民族歌剧,感受歌剧的魅力。

作业: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课下搜集其他民族歌剧,下节课分享讨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怎么看待教学中对于外国作品的学习?

【参考答案】

首先,我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外国作品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为了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就是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外国的部分作品具备一定特殊的音乐风格,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最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

2.介绍一下《印度客商之歌》。

【参考答案】

《印度客商之歌》选自歌剧《萨特阔》,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品,歌剧的第四场描写了萨特阔购得大船启航前各国商人聚集一堂的场面,商人们纷纷向他歌唱本国的奇珍异物,“印度客商之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世界名曲之一。在本曲的主要段落,悠扬宽广的长音和快速下行的短音组成了涟波式的乐句,反复流动,形成了明暗相间的色彩和摇晃荡动的音效,仿佛把人带到了虚幻缥渺的仙境。

第三批

一、考题回顾

题目:《土拨鼠》

 

3基本要求:

(1)试讲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过程中需要互动和评价过程;

(3)试讲时需要有弹唱示范环节;

(4)试讲时需要介绍贝多芬。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两首音乐的片断请大家欣赏,听完之后谈一谈这两首作品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播放小提琴曲《思乡曲》、交响曲《念故乡》片断)。

顺势导入本节新课贝多芬作品《土拨鼠》。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音乐,并提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通过聆听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给我们一种优美抒情的感觉。

2.再次播放音乐并提问:歌曲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是中速地,情绪是优美的。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用“la”哼唱音阶,并提示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要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歌唱,注意保护嗓子。

2.教师带领学生视唱旋律,并发现弱起小节,在演唱弱起时要把握好第一拍弱起要弱唱。并提问:音乐中加入弱起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旋律中加入弱起可以加强音乐的倾诉感,带有诉说的感觉。

3.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歌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强调曾经土拨鼠陪伴着作者,对于土拨鼠的怀念和思念,感受作者对土拨鼠的喜爱之情。

4.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充分体会歌词内涵。

5.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作者贝多芬。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代表作品有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全书”。交响曲代表作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6.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另一首作品《欢乐颂》,感受《欢乐颂》的音乐情绪。

7.再次完整演唱《土拨鼠》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十分钟的时间。

模仿和学习多媒体上出示的手语动作,加入到歌曲当中。

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告诫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珍惜陪伴我们的每一个人或小动物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请同学们课后书写一篇自己心中的陪伴者,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作者贝多芬的代表交响曲有什么?哪一部作品被视为其音乐创作的巅峰?

【参考答案】

贝多芬的交响曲分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其中《第九(合唱)交响曲》被视为其音乐创作的巅峰,首次将人声带入到交响曲中。

2.你如何看待鉴赏在音乐课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曾说过“音乐鉴赏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点。”

音乐鉴赏为听觉、感知与联想结合的认知过程,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同时也可通过音乐学习,提升音乐记忆与鉴别能力,发展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

总体来看,鉴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从音乐鉴赏教学的作用来看,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科目,鉴赏教学不但有利于音乐教育,更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同时,鉴赏也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鉴赏课中,无论是曲调悠扬,或是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音乐,都能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引发对音乐的兴趣。此外,音乐鉴赏教学也能够提升学生音乐审美与创造能力。鉴赏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思维情感,进而促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考题回顾

题目:《在幼发拉底河岸》

 

注:图片节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音乐与歌唱》第65页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对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3)试讲过程中需要有指挥演唱环节。

(4)试讲过程需要有适当板书。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流行歌曲《带你去旅行》,引导学生聆听,并提问:在歌曲中出现了哪些地方?

学生仔细聆听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土耳其、东京、巴黎、迈阿密、洛杉矶、上海、北京、大理等。在这首歌里提到的这么多地名中,有一个地名和咱们今天学习的作品有关,那就是土耳其。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是一条发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一起来看看在幼发拉底河岸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以此导入新课——《在幼发拉底河岸》。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速度是稍慢,广板。

2.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合唱。

3.再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这首歌曲共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在幼发拉底河岸》选自歌剧《纳布科》第三幕第二场,是一首希伯来奴隶合唱,它是欧洲歌剧中最有名的合唱之一。这首歌曲共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男女声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

(三)探究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示学生气息的运用以及嗓音的保护。

2.教师钢琴范唱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跟琴轻声哼唱,学唱歌曲的旋律部分,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哼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是男女声齐唱的演唱形式,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歌曲的节奏非常的坚定有力,表达了奴隶们回到家乡的渴望。

3.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琴学唱曲谱。并引导学生多次练习歌曲中八度跳进及减三和弦织体(7-2-4)的演唱,纠正学生音准。

4.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歌剧《纳布科》。

学生自由进行。

教师总结:《纳布科》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四幕歌剧,歌剧改编自圣经故事。歌剧描述了纳布科即内比尤查德内扎,巴比伦国王,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率领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并驱赶了那里的犹太人。

5.教师指挥,引导学生跟拍演唱歌曲。

6.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习指挥4/4拍。

练习完毕,教师请学生自由上台指挥,其他同学跟指挥演唱,并进行评价。

7.教师请学生联系歌词总结这首歌曲描绘的场景,并谈谈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了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感情。

8.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莫扎特的二部合唱《哈利路亚》,并请学生同桌间交流讨论:合唱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合唱属于声乐艺术范畴,是多声部音乐的一个品种,以群体歌唱为本体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所以在合唱时,要追求的谐和、均衡、立体化的和声美,注重协调一致、富有变化的音色美。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歌曲《在幼发拉底河岸》,感受犹太民族不甘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情感。

并请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歌剧《纳布科》,下节课课前,与同学们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介绍威尔第。

【参考答案】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在米兰开始乐歌剧创作,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国、奥地利占领的爱国运动,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包括爱国英雄歌剧以及爱国歌曲在内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剧。

威尔第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等。

2.为什么要三次带着学生聆听歌曲?

【参考答案】

对于音乐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对歌曲有初步的感知和掌握,因此,在学唱之前,设置了多次聆听环节,而这每次的聆听过程都是有目的的进行。通过第一遍的聆听,在对歌曲旋律有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的速度;第二遍聆听时,再次掌握歌曲旋律,同时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第三遍聆听时,掌握歌曲的构成部分。在初步了解作品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学唱。

一、考题回顾

题目:《卡门》

 

 

注:图片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音乐《艺术鉴赏》第三单元第61、62、65、66页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有弹唱示范环节;

(3)试讲过程需要有指挥环节;

(4)试讲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作品介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斗牛场面的图片,学生观看并联想。

教师提问:请以开火车接龙的方式用词语描述你看见的场面氛围?

学生依次发言。

教师引导渲染:斗牛单单在图片中就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氛围感受,给了我们这么多想象的空间,那么在音乐中又会给我们怎样不同的惊喜呢?让我走进今天的音乐作品,歌剧《卡门》序曲。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卡门》序曲。

并提出问题:欣赏完卡门序曲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热烈欢快的。

2.教师播放歌剧《卡门》的剧照及片段,提问:有没有人了解这部歌剧?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3.多媒体播放歌剧《卡门》序曲。

教师提问:卡门序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你听到了几个重要主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管弦乐,其中重要的主题有四个,它概括了全剧的基本内容,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分主题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个主题都在讲着不同的故事发展概要,他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和画面?

学生仔细聆听后,探究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卡门》序曲有四个重要的音乐主题,第一、二主题取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场外的群众场面,喧闹、欢腾。第三主题为《斗牛士之歌》的主旋律,在威武、雄壮的基调中,作曲家赋予它抒情的成分。第四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是卡门的“命运”动机,也是卡门爱情悲剧结局的预示。

2.教师再次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一段旋律,在哪些方式上刻画了这样的故事画面,表现了这样的情绪?

学生组内讨论,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每一部分采用的不同主奏乐器,及利用节奏呈现的画面氛围,如紧凑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奏出形成了这种热烈欢快的场面。

3.教师播放《卡门》序曲,学生完整聆听。

4.教师播放歌剧《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并提问学生:歌曲怎样表现斗牛士的英勇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斗牛士之歌》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是埃斯卡米洛(男中音)向欢呼的群众致意时演唱的,雄壮的音调和进行曲的节奏,将斗牛勇十威猛豪迈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5.教师采用指挥手势,带领学生随着音频进行哼唱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请学生以音乐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

2.表演展示,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外国文化,对于歌剧作品产生兴趣。

2.课后完整观看歌剧《卡门》。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外国作品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为了帮助学生对外国音乐作品产生更好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不同音乐作品的人文背景,塑造情景感及审美体验;

(2)根据作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类似于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在新课过程中,传递音乐传承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简单介绍一下法国音乐家比才。

【参考答案】

乔治·比才,出生于巴黎,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代表作品《采珠人》《伊凡四世》《阿莱城的姑娘》《卡门》等。

第四批

高中音乐《渴望春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弹奏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并设问:同学们对这首作品了解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作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这是莫扎特的钢琴独奏曲《小星星变奏曲》,在之前的学习中,相信大家对莫扎特以及他的音乐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莫扎特的音乐世界,感受莫扎特音乐的不同魅力。

引入课题,《渴望春天》。

(二)整体感知

1.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优美,速度中速,情绪欢乐活泼。

2.复听歌曲,并设问:这首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并挥出此节拍的挥拍方式。

学生自由发言并示范挥拍。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节拍为6/8拍,6/8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教师绘制出6/8拍的指挥图示,并引导学生在此挥拍。

3.教师请学生畅谈对莫扎特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和交响曲。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如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梯托的仁慈》《伊多梅内奥》;德奥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等。莫扎特音乐的成功之处在于所有的角色鲜明生动、恰如其分,情感的表达极为妥帖、细腻。我们今天所学的《渴望春天》便是莫扎特1791年与奥弗贝克作词创作过一首童声合唱乐曲。

(三)探究学习

1.用钢琴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琴,引导学生学唱旋律,并提示学生注意弱起小节,附点音符等地方的正确演唱。在学唱过程中,发现同学们连音线部分演唱不够准确。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连音部分,并回顾延音线相关知识: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被称为延音线。延音线是连于两个或多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间,功能是延长这个音,唱法则按照节拍唱完即可。并以画“V”为单位拍的形式引导学生演唱正确时值,并反复练习,最后完整演唱旋律。

4.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歌词,同时提问: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由四个工整对称的乐句构成,前两句为上下句,似一问一答,活泼流畅;第三句变化音的出现更丰富了乐曲的色彩;第四句由前两句乐曲发展而来,旋律更为婉转,并起到总结作用。

5.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将歌词带入歌曲中跟琴演唱,同时思考: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有三段歌词,内容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6.教师指挥,学生跟随指挥完整演唱歌曲,同时带入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演唱。

(四)拓展延伸

用《春天的故事》与《渴望春天》作对比,找出《渴望春天》音乐情绪、演唱方法的不同。之后请两位同学进行自由发言,最后根据生生评价、教师总结的方式展开讨论。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少年儿童喜爱的抒情、愉快、流畅的歌曲。这首歌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美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心情,丝毫没有晦暗的阴影,充满了对幸福和光明未来的向往,也反映了莫扎特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莫扎特的其他音乐作品,对比聆听一下,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介绍艺术歌曲。

【参考答案】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2.简要陈述一下教学环节。

【参考答案】

首先,我以莫扎特的另一首耳熟能详的作品《小星星变奏曲》作为导入,能够比较好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我开始播放《渴望春天》,通过多次聆听,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绪、情感等作品相关知识。当通过聆听,学生对作品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作品的旋律也有了一些感受,我会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学唱。在学唱环节,歌曲的相关乐理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所以我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同时能够加深这些理论的实践,即音乐符号的具体演唱。在学唱过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作品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当学生对于作品已经完全掌握后,我会播放另一首与春天有关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来谈谈这两首作品的不同之处。

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请学生课后收集其他莫扎特的其他音乐作品,对比聆听。

 

高中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

一、考题回顾

 

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完成,

(2)试讲时需要有弹唱示范环节;

(3)试讲过程需要有互动坏节,

(4)试讲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作品介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名将啊?。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会发现你们口中的名将都是男人。可是,今天老师就将通过音乐作品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位花将军,生为女儿家,不但在军营里呆了十八年,而且还取得了赫赫战功。我们一起去看看她是谁?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有没有人了解这个人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介绍花木兰及作品: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花木兰》中的作品选段。此唱段中,花木兰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了对女子有偏见、不愿打仗的刘大哥,与几位战友一同赶往边关。

2.教师播放多媒体音频作品。

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河南话口型咬字要“咧开”,多点“an”的感觉;语调起伏较大,抑扬顿挫、有很多的第四声。比如享清闲、白天、纺棉;语气比较重,表现北方人的豪爽。

(三)探究学习

1.多媒体播放作品视频,学生观看。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歌词,也感受到了河南话的特点,那河南话与这段戏曲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首《谁说女子不如男》属于什么种类的戏曲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介绍:这部作品是豫剧,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它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厚,非常受河南人民的喜爱。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所以大家会发现这里面运用了大量的河南方言。其咬字基本上就是方言,其行腔基本上是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等发展而来的。

2.再次通过视频仔细观看聆听。

3.学唱片段

(1)看录像,边认真听,边在心里试着跟唱。特别注意它的方言咬字和语言音调。

(2)教师领读歌词,注意韵味。

教师提问:歌词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怎样的性格?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具有英雄气概,替父从军的决心。

(3)随着音频演唱

4.通过视频模仿学习花木兰的气势及亮相的动作,挺胸抬头,双臂架起,亮相。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5.加入动作,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表演。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播放视频及常香玉照片

教师介绍:我国著名的戏曲大师,豫剧代表人物常香玉。她1922年生于河南巩县。13岁因主演《拷红》一举成名。她塑造了很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如《花木兰》《李双双》等,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是豫剧的代表人物之一。朝鲜战争时期,她率领剧社在全国各地义演,以全部收入向志愿军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部,被誉为“爱国艺人”。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齐声演唱《谁说女子不男》,鼓励学生热爱戏曲艺术,传承戏曲文化。

作业:搜集豫剧其他代表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对于戏剧作品的学习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和传承?

【参考答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

戏剧是我国独一无二的音乐特色,也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对于戏剧的传承中,可以从唱腔、扮相、故事背景、代表人物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在教学中对于唱腔的感受和传承,可以通过播放音频、示范演唱等方式进行展开,带领学生中一起演唱和表演。对于戏剧服装,可以采用多方对比的方式,找出不同戏曲种类服饰的不同,通过着装和扮相来判断人物性格,并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剧方式,展开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对于代表人物可以播放音频、视频及其成就的传递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2.简单介绍一下作品《花木兰》。

【参考答案】

《花木兰》是一部由剧作家陈宪章和王景中从《木兰从军》改编的豫剧,主唱为豫剧大师常香玉,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徐碧云和言慧珠等均有演出。在1957年被拍摄为豫剧电影片。

北魏末年,突厥率兵侵入中原,12道军花木兰之父花狐奉命到前线从军征战,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年老体衰,而花木兰又没有兄长,最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征战12年,取得了赫赫战功,从古至今传为佳话。

高中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展示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教师设置问题:新疆典型的舞蹈都有哪些基本动作?做一下展示。

学生回答并做展示。

教师归纳总结,引入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初步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学生: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欢快、幸福的。

2.教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教师总结:《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王洛宾先生根据在甘肃河西走廊采集的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改编而来的。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因素,造就了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爽热情、自由洒脱的个性。而他们的舞蹈也充满了激情,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有它典型的动作,比如扭脖子、翻手腕、垫步等。

(三)探究学习

1.欣赏歌曲

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

(1)老师弹奏钢琴,并范唱乐谱。

(2)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并练习。教师引导注意乐谱中的附点音符。

(3)教师指挥学生根据节拍歌唱乐谱。

(4)学生演唱乐谱,师生评价。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疆的基本步法(多媒体展示)

进退步、踏蹲旁点步、手势等(多媒体展示)

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典型的节奏型是什么节奏?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音乐中典型的切分音节奏的特点是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的特点就是弱拍给以强势的处理。所以舞蹈起拍时很轻盈,后拍要给了强势的处理,把切分音和弱拍及以强拍应用到舞蹈中。

学生再次练习切分音的舞蹈动作(动作打开,虎口打开放松,加入耸肩),感受弱拍给以强势的力度。

3.完整表现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歌词,并提问:歌曲描述怎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会到作品表达的幸福的情绪,也展示了维吾尔族民族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教师请学生加入动作,完整表现歌曲。

(四)拓展延伸

结合音乐,创编舞蹈。

1.由老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将学过的舞蹈动作进行整合。

2.学生结合舞蹈唱乐谱,师生评价。

3.学歌伴舞表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受到了维吾尔民族人们的热情,也跟他们一起进行歌伴舞表演,维吾尔族舞蹈通过肢体语言表示了他的神韵,其实快乐就是维吾尔族舞蹈的本质,生活孕育了舞蹈,舞蹈美化了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地了解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更多的体会他们的生活。

作业: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课下搜集其他民间歌曲,下节课分享讨论。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为什么选择做音乐老师?

【参考答案】

从个人来说,我学习的就是音乐专业,我能够掌握较好的歌唱技能,作为音乐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的歌唱技能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范唱带领学生走进歌曲,体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面使学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提升演唱效果。还会简单的乐器。以钢琴为例,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得更好、更精。当然,钢琴弹奏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广大音乐教师还应了解并掌握其他乐器的基本性能和演奏方法,以保证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的性格也很适合做老师。我很喜欢和孩子们相处,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这些也都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我平时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作为老师,拥有“责任心”尤为重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

教师的责任心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作负责,爱岗敬业;二是对学生负责;三是要对学校负责;四是要对自己负责。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要求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始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成为学生成才报国的引领者。

2.介绍一下《掀起你的盖头来》。

【参考答案】

《掀起你的盖头来》,是王洛宾先生根据在甘肃河西走廊采集的维吾尔族民歌《亚里亚》(又一说为乌兹别克族民歌《卡拉卡西乌开姆》)改编而成的,作品吸取了维吾尔族民间舞的多种风格,并从齐克提麦、赛乃姆、多郎舞等流传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演变而来,作品十分真实的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整个作品风趣、幽默。歌曲以“掀”为主题,贯穿整个作品,表现了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对心中无限美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