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

第一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在研究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关注物质转化方法的选择、转化条件的控制以外,还十分关注转化过程中物质间的定量关系。化学变化是物质所含微粒的重新组合。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发生的,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微粒的质量又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那么,化学家是如何进行物质组成、变化的定量研究的呢?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会有哪些启示?

【多媒体展示】一斤大米、一打铅笔、一包500张的A4纸……

【学生回答】在购买粮食时不会一粒一粒的购买,可能会论“斤”购买,铅笔会论“打”进行包装,一包纸是500张,由此可以,可以对微观粒子进行“打包”进行计量。

【教师引导】接下来共同学习“打包”微观粒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大量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或摩(mol)。

【提出问题】都有哪些粒子属于微观粒子?

【学生回答】分子、原子、电子、离子、质子、中子。

【教师引导】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计量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计量宏观物质,比如大米、小麦等。

【提出问题】在计量的时候需要找好标准,比如国际米原器、国际千克原器分别是计量长度、质量的标准,计量微观粒子的个数的时候标准是什么?结合教材进行回答。

 

 

考题回顾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铁能不能与水蒸气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学生操作实验1】将一根光亮的细铁丝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2】将1根光亮的细铁丝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3】将1根光亮的细铁丝在酒精灯中加热至红,然后迅速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三个实验,发现都有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无现象;实验2无现象;实验3细铁丝表面变黑。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3,推测铁与水蒸气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吗?若能发生反应,其产物是什么?

 

【教师提问】如何设计实验来实现这个反应,并对产物进行验证?

【教师引导】设计实验可以包括:水蒸气的发生部分、水蒸气与铁的反应部分、产物的验证部分。

并强调设计实验装置的主要依据:(1)反应的状态;(2)反应条件;(3)产物的性质。

【教师提问】如果提供给你3支试管、水槽、蒸发皿、胶塞、导管、酒精喷灯及其他必要的仪器和物品,应该如何设计实验?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学生小组探究后画出】(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巡视检查)

【教师总结】我们还可以用一支稍大一些的试管代替3支试管来完成实验。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优点在哪里?

【学生回答】少量水蒸气可以用湿棉花制备,少量氢气可以用肥皂泡收集,再进行点燃检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小组之间讨论通过这节探究活动都有哪些收获,书写一篇有关探究实验的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导入

【提出问题】为了改善我国东部的能源结构,政府倡导“西气东输”政策,西气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天然气。

【提出问题】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甲烷。

【教师引导】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分子中只有碳氢两种元素,它的分子结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甲烷的分子结构。

环节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已知甲烷的气体密度在标准状况下为0.717g/L,其中含碳的质量分数为75%,含氢质量分数为25%,求甲烷的分子式?

 

 

第二批

一、考题回顾

题目:《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原子结构》

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回顾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哪些?

【学生回答】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和水反应,并且与氧气的反应随着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也不同。

【教师引导】跟钠同主族的其他金属是否有相似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呢?带着问题共同学习本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自读课本,回答碱金属包括哪些金属元素?找出他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回答】原子最外层电子都为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一主族除氢元素外的其他金属元素。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和钠一样,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以钾元素为例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实验】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加剧烈,两只培养皿里滴入酚酞后都变红。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

【教师引导】通过反应的产物及化学方程式可知,钾与水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是相似,因此碱金属应该是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能跟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和水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加剧烈,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合作探究】钾原子比钠原子多一个电子层,更容易失去电子,故反应更加剧烈。

【教师引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更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也更加活泼。

【答辩题目】

1.简要说一下碱土金属元素在第几主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有哪些相似性?【专业知识】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分析得到的?【教学设计】

………………………………………………………………

一、考题回顾

题目: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一天清晨,一位年轻人经过一个夜晚的研究后,疲倦地躺在书房的沙发上,他预感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即将迎刃而解,因此,这几个星期以来他格外地努力。十五年来,从他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对“元素”与“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联感兴趣,并且利用一切时间对化学元素进行研究。最近他感觉自己的研究大有进展,应该很快就能把元素间的关联和规律串在一起了。由于过度疲劳,他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睡梦中,他突然清晰地看见元素排列成周期表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又惊又喜,随即清醒过来,顺手记下梦中的元素周期表。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学生回答】门捷列夫。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成了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而因为在梦中得到灵感,所以人们称为“天才的发现,实现在梦中。”但门捷列夫却不这么认为,把这个累积十五年的成就归功于“梦中的偶然”让他忿忿不平。他说:“在做那个梦以前,我一直盯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研究,梦中的景象只不过是我十五年努力的结果。”除了学习门捷列夫身上坚持不懈,投身科学的精神,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他的这项伟大的成就——元素周期表。

环节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五分钟时间翻开元素周期表,认识周期表及其中的元素。

【提出问题】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周期表中一共有多少种元素?

【学生回答】有7横行,18纵列,总共包含了112种元素。

【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收录的是已经发现的元素,但是还有很多未知的元素等待人们去发现,所以周期表的科学性体现于它是在更新的。而在周期表中的横行叫做周期。

【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周期?它们有什么区别?试着写出前3个周期的每个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依次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均为长周期。

【教师提问】周期表中纵行的元素又有什么规律?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每个纵行各为一族。

【教师补充】18纵行总共分为16族,族有主族和副族之分。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此叫做0族。

【教师提问】从周期表中,大家还可以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还可以看出每种原子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引导观察】周期表中哪些族有特殊的名称。

【学生回答】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环节三:拓展提高

【学生活动】画出前4周期的图,并填上原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思考同一周期或者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规律。

【答辩题目】

1.简要概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本节课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

一、考题回顾

题目:《工业制取硝酸》

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常见的酸有哪些?

【学生回答】硫酸、硝酸、盐酸等。

【提出问题】硝酸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具有酸的通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提出问题】硝酸有很广泛的用途,化学与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硝酸这种工业原料如何制取?

【教师总结】本节课一起探究下工业上是如何制取硝酸的,由此引出课题——工业制取硝酸。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可以获得硝酸,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原料来制取硝酸?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N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考虑。

【学生回答】可以利用氮气,氨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

【提出问题】硝酸中的N为+5价,其他化合物中N的化合价均低于+5价,N要发生氧化反应,能否一步制得硝酸?

【学生回答】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会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2H2O=2HNO3+NO,但二氧化氮需要其他反应获得。

【交流讨论】通过分析二氧化氮获得的方式,尝试归纳总结出硝酸获取的方法。

【学生回答】在常温下一氧化氮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2NO+O2=2NO2。一氧化氮可以通过氮气与氧气发生反应获得,也可以通过氨气的催化氧化获得。

【教师讲解】氮气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一氧化氮,但反应条件需要放电,在工业上是利用氨气在催化剂(如铂、铑等)在的情况下与氧气的反应来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一氧化氮。

【答辩题目】

1.二氧化氦的性质有那些?

2.说一说本课重难点设计的依据?

第三批

一、考题回顾

题目:《共价键》

 

 

 

学与问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导入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上节课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形成,学习了像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请回答什么是离子键?

【学生回答】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就叫做离子化合物,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离子键。

【提出问题】像H2、Cl2、HCl这些物质在形成时,两个氢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一样,此时不能形成阴阳离子,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分析H和Cl的原子结构,思考Cl2、HCl分子的形成会与NaCl一样吗?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得失电子的能力相差不大,都不能从对方那得到电子,无法形成阴阳离子,所以没有离子键。

1.Cl2、HCl的形成过程

【提出问题】两个氯原子结合生成Cl2分子,两个氯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相同,若都要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氯气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的8电子结构,都需要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原子间难以发生电子得失;两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个氯原子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2.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

根据教材内容,先指导学生阅读内容之后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什么?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什么?

【学生回答】共价键,共价化合物。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共价键的构成粒子和成键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共用电子对。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共价键的组成元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非金属元素。

【提出问题】任何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都含有共价键吗?

【学生回答】不是,比如He、Ne等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

3.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提出问题】氯气的形成过程与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一样吗?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形成过程相同,而区别在于氯气中是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氯化氢中是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提出问题】氯气中既然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是相同的,那么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是否会发生偏移呢?用同样的方法再来思考下氯化氢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像氯气是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会发生偏移,此时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而像氯化氢是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会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此时形成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吗?

【学生讨论】①不是,比如氯化铵,铵根中含有共价键,但铵根与氯离子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因此根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应该属于离子化合物。

②再比如氢气,虽然含有共价键,但属于单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课下尝试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氧气、氮气、氯化铵四种物质。

……………………………………………………………………

 

一、考题回顾

题目:《正丁烷异丁烷的同分异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研究丁烷的组成和性质时,人们发现有两种丁烷:正丁烷和异丁烷,它们的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完全相同,但性质却有一定的差异,如正丁烷的熔点为-138.4℃、沸点为-0.5℃,异丁烷的熔点为-159.6℃、沸点为-11.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可以推知这两种丁烷的结构可能是不同的?

引入“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同分异构”。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既然猜测两种丁烷的结构不同,不妨尝试用已经准备好了的黑色小球、白色小球和小木棍尝试拼接丁烷的结构模型。在拼接的时候可以用大一些的黑色小球代表碳原子、小一些的白色小球代表氢原子。

【提出问题】要拼接丁烷的球棍结构模型,需要各种小球分别多少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烷烃分子式CnH2n+2,可知丁烷分子式为C4H10,因此需要代表碳原子的黑色小球4个,代表氢原子的白色小球10个。

(学生自主拼接,教师巡视指导:在拼接的时候需要注意碳原子成键的特点和个数。)

【提出问题】按照拼插结果,尝试写出并它们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按照自己的推断,指出哪种丁烷应属于正丁烷,哪种丁烷应属于异丁烷。

 

【提出问题】仔细查看正丁烷、异丁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结构模型等,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生回答】

①正丁烷分子中没有支链,异丁烷分子中有支链;

②正丁烷分子式与异丁烷完全相同,但是结构不同;

③正丁烷分子中碳原子呈锯齿形排列,异丁烷分子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教师总结】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因此我们说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提出问题】写出戊烷的分子式,根据烷烃的成键特点,尝试写一写戊烷的结构简式,看能写出几种?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之后尝试找一找己烷(C6H14)的同分异构体的个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第四批

高中化学《电解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验导入

【展示实验】播放氯化钠、盐酸及酒精水溶液导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氯化钠水溶液和盐酸都可以导电,而酒精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节课就来探究“电解质”。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NaCl、NaOH和HCl等物质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或者把NaCl、NaOH等固体加热至熔融,它们会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可以导电。

【教师讲解】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提出问题】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

【学生回答】常见的酸、碱、大多盐。

【教师讲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融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例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解质的电离通常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后生成水合离子,但为了书写方便,常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提出问题】那硫酸、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H2SO4=2H++SO42-,NaOH=Na++OH-,NaCl=Na++Cl-

【提出问题】结合电离方程式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HCl、H2SO4等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而且溶液中所有的阳离子都是H+。NaOH、Ca(OH)2等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OH-,而且在溶液中所有的阴离子都是OH-。NaCl、(NH4)SO4等盐溶液中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

【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如何理解酸、碱?

【学生回答】从电离的角度看,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教师讲解】蔗糖、酒精等化合物,无论在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能导电,这样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提出问题】常见的非电解质有哪些?

【学生回答】葡萄糖、淀粉、油脂等有机化合物大多数是非电解质。

【提出问题】如何去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学生回答】看是否能够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导电。

环节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B.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酸、碱、盐属于电解质

D.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有分子和离子

【学生回答】A。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中的铝和铜也能够导电,但是不属于电解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电解质的分类。

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明矾的净水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验导入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明矾净水的实验:取适量研磨细的明矾粉末加入到盛有河水的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了明矾的水变得澄清了。

【教师引导】这种白色物质明矾是什么?它是如何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明矾的净水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讲解】明矾是一种无色的晶体,易溶于水。化学式:KAl(SO4)2·12H2O。

【提出问题】通过明矾的化学式,说明明矾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回答】K+、Al3+、SO42—,晶体中还结合有水分子(H2O)。

【教师引导】明矾中含有两种阳离子:钾离子和铝离子,一种阴离子:硫酸根离子,像明矾这样的盐属于复盐。

【教师提问】你能尝试描述复盐的定义吗?

【学生回答】复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的盐。

【媒体展示】提出问题:判断以下四种物质中属于复盐的是哪一种?

①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6H2O

②偏铝酸钠:NaAlO2

③硫酸铁钾:KFe(SO4)2·12H2O

④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学生回答】学生1.③;学生2.①③;学生3.②③等等。

【教师总结引导】属于复盐的是①③

①硫酸亚铁铵俗名为莫尔盐,含有两种阳离子:铵根离子和亚铁离子,一种阴离子硫酸根离子,所以属于复盐;

②偏铝酸钠是由阳离子钠离子和阴离子偏铝酸根离子构成的,只有一种阳离子钠离子,铝元素是以偏铝酸根的形式存在于阴离子中,不属于复盐;

③硫酸铁钾中含有两种阳离子:钾离子和铁离子,一种阴离子硫酸根离子,属于复盐;

④碱式碳酸铜只含有一种阳离子铜离子,两种阴离子,不属于复盐。

【提出问题】结合复盐的概念,书写明矾溶于水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其他学生在纸上书写。

【学生板书】KAl(SO4)2=K++Al3++2SO42-

【教师引导】明矾是一种常见的净水剂,之前我们在学习胶体的时候有了解一种具有净水作用的物质——氢氧化铁[Fe(OH)3]胶体。

【提出问题】氢氧化铁胶体是如何起到净水作用的?利用了胶体的哪种性质?

【学生回答】利用了胶体的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通过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沉降后达到净水目的。

【教师引导】明矾净水的实质与氢氧化铁胶体净水实质是相同的。尝试推断明矾净水的实质和原理是什么?

【合作探究】明矾溶于水后电离出的铝离子进一步与水反应,即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Al(OH)3]胶体,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媒体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150倍速下,河水中的悬浮物在Al(OH)3胶体作用下的沉降过程,学生直观感受、加深认知。

 

【教师引导】注意胶体不是沉淀,不能在Al(OH)3后面写沉淀符号“↓”。

环节三: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已知明矾的净水原理,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接下来分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

①明矾净水的实质是什么?

②明矾作为净水剂,能够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吗?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①明矾净水的实质是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性。

②明矾不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只能净化水但不能对水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畅谈收获,体会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生活中还有哪些净水剂、其净水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导入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学生回答】“写、拆、删、查”。

【提出问题】哪些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

【学生回答】在生成难溶物时可以发生,例如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BaSO4沉淀。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还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根据之前所学及预习,猜想有哪些条件可以发生离子反应?

【学生回答】除难溶物之外还有水、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的条件下可发生离子反应。。

【教师引导】那今天我们就通过两组实验来探究有水、气体参与反应或生成的条件下是否能发生离子反应?

实验1:向盛有2mL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两滴酚酞,再滴加稀HCl,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NaOH与HCl发生了离子反应生成了水。

【教师总结】NaOH电离出Na+和OH-,OH-使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指示剂后变红,滴加稀盐酸OH-和H+发生中和反应,即H++OH-=H2O,溶液又褪色,OH-和H+数目减少,Na+和C1-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有水生成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式为:H++OH-=H2O。

【教师引导】我们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在有难溶物、水参与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离子反应,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又该如何验证呢?

【学生回答】用Na2CO3和HCl反应生成CO2来验证。

【学生操作】实验2: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HCl溶液。

【描述现象】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发生了离子反应。

【教师总结】Na2CO3电离出Na+和CO32-,滴加稀盐酸后CO32-和H+反应生成H2O和CO2,即

CO32-+H+=H2O+CO2↑,CO32-和H+数目减少,Na+和Cl-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环节三:拓展提升

【媒体展示】已知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那接下来大家来判断多媒体上的着几组物质能否发生离子反应?(PPT)。

【学生回答】1.NaOH与H2SO4(可以)

2.NaCl与H2SO4(不可以)

3.AgNO3与NaCl(可以)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课下总结酸、碱、盐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板书设计略